夏朝历史 明朝历史 隋朝历史 宋朝历史 秦朝历史 周朝历史 元朝历史 北朝历史 唐朝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清朝历史
×取消主题

夜雪(已讶衾枕冷)原文|赏析

诗词名句 2022-07-08 15:34:19 文/会员上传 下载.docx文档
文章导读:夜雪作者:白居易白居易(772─846),字乐天,晚年号香山居士。祖籍太原(今属山西),后迁居下邓邽(今陕西渭南县)。早年家境贫困,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,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。唐德宗贞元十六年(800)...

夜雪作者:白居易白居易(772─846),字乐天,晚年号香山居士。祖籍太原(今属山西),后迁居下邓邽(今陕西渭南县)。早年家境贫困,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,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。唐德宗贞元十六年(800)中进士,授秘书省校书郎。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。元和十年(815),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,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,得罪权贵,贬为江州司马,后移忠州刺史。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,曾积极兴<|p>

原文:

已讶衾枕冷,复见窗户明。<|p>

夜深知雪重,时间折竹声。<|p>

已讶衾枕冷,复见窗户明。夜卧枕被如冰,不由让我很惊讶,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。<|p>

夜深知雪重,时闻折竹声。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,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。<|p><|p>参考资料:1、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(十) :吉林大学出版社 ,2009 :211

已讶衾(qīn)枕冷,复见窗户明。讶:惊讶。 衾枕:被子和枕头。<|p>

夜深知雪重,时闻折竹声。 折竹声: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。<|p><|p>参考资料:1、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(十) :吉林大学出版社 ,2009 :211

已讶衾枕冷,复见窗户明。夜深知雪重,时闻折竹声。

  前两句“已讶衾枕冷,复见窗户明”,先从人的感觉写起,通过“冷”不仅点出有雪,而且暗示雪大,因为生活经验证明:初落雪时,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,气温不会马上下降,待到雪大,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。这里已感衾冷,可见落雪已多时。不仅“冷”是写雪,“讶”也是在写雪,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,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,皆因雪落地无声,这就于“寒”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。此句扣题很紧,感到“衾枕冷”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,从而点出是“夜雪”。“复见窗户明”,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。夜深却见窗明,正说明雪下得大、积得深,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。以上全用侧面描写,句句写人,却处处点出夜雪。<|p>

  后两句“夜深知雪重,时闻折竹声”,这里仍用侧面描写,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。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,可知雪势有增无减。诗人有意选取“折竹”这一细节,托出“重”字,别有情致。“折竹声”于“夜深”而“时闻”,显示了冬夜的寂静,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;这不只为了“衾枕冷”而已,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,才使得这首《夜雪》别具一格,诗意含蓄,韵味悠长。<|p>

  这首诗新颖别致,首要在立意不俗。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,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。雪无声无嗅,只能从颜色、形状、姿态见出分别,而在沉沉夜色里,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,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。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,全用侧面烘托,依次从触觉(冷)、视觉(明)、感觉(知)、听觉(闻)四个层次叙写,一波数折。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。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,也不作姿态的描摹,初看简直毫不起眼。但细细品味,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、清新淡雅。这首诗朴实自然,诗境平易,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、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。<|p><|p>1、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(十) :吉林大学出版社 ,2009 :211<|p>

分享到:
赞助商AD位
个性签名:无意影响世界,但求安顿自己。
近期热门
赞助商AD位
格言警句: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
本站最新文章
本栏图文推荐
赞助商AD位
格言警句: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
网站首页|关于本站|网站地图
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,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!历史知识尽在 ─ 趣历史!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
蜀ICP备2021023069号 Copyright © 2021-2023 趣历史 www.028gtxx.cn 版权所有
分享